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

【環保名詞】重金屬

「重金屬」在科學界常見的定義是指比重大於5.0的金屬,另有人認為原子量大於40的金屬才是,但是鹼金族、鹼土金族、鑭系與錒系元素則不包括在內。

日常生活中提到的重金屬,多半是以環境污染領域的定義為準,因此對生物有明顯毒性的金屬元素通常都屬之,例如鎘(Cd)、鉻(Cr)、銅(Cu)、鎳(Ni)、鉛(Pb)、鋅(Zn)、錳(Mn)、鈷(Co)、汞(Hg)等。另外,砷(As)雖然不是金屬元素,但因其比重是5.7,而且對生物有明顯的毒害,同時它的許多化學行為都跟一般重金屬很類似,因此也被歸類在重金屬群中

因此,土壤重金屬污染,係指人類活動使重金屬流佈到土壤中,致使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明顯高於原生含量,並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。造成臺灣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之主要行業分別為金屬表面處理業、廢棄物處理業、化工業、電鍍業、金屬工業、紡織業及製革業等,其主要污染種類分別為As、Cd、Cr、Hg、Cu、Ni、Pb及Zn等重金屬。

此外,土壤本身就含有不同的重金屬成份,因為來自不同岩石的各種重金屬,隨著土壤形成的過程,在地形、氣候、生物與時間條件的作用下,使得各區土壤的重金屬物種及背景濃度有所差異。臺灣地區平均背景濃度有學者研究(許,2011),分別為As(18 mg/Kg)、Hg(0.5 mg/Kg)、Cd(3 mg/Kg)、Cr(50 mg/Kg)、Cu(35 mg/Kg)、Ni(60 mg/Kg)、Pb(60 mg/Kg)及Zn(120 mg/Kg)。

臺灣土壤中的砷、鉻及鎳含量,因為特殊地質因素而在某些區域有偏高的情形,但是土壤重金屬的全量不等於生物的可吸收量(生物有效性)唯有水溶性、易溶解的或弱吸附型態才能被生物所吸收,或這些型態的重金屬經由淋洗作用移動到地下水體中,才會危及飲用水源。

人類自20世紀中葉以來,隨著經濟發展與工業活動的頻繁,環境品質日益惡化,其中土壤重金屬污染已經是世界各國不可避免的環境議題。基於保護國民健康與維護生活環境品質,臺灣在民國89年訂定了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」,著眼於列管某些危害程度較高的重金屬,如砷、汞、鎘、鉻、銅、鎳、鉛、鋅等,把它們納入「土壤污染管制標準」裡加以管制。【管制限值請參照土壤污染管制標準(100 . 01 . 31)

在臺灣所訂定的「土壤污染管制標準」中,因考量汞(Hg)、鎘(Cd)、銅(Cu)、鉛(Pb)、鋅(Zn)等較容易被作物吸收或毒性較強等因素,故訂定更嚴格之食用作物農地管制限值,節錄如下:

  • 土壤污染管制標準(毫克/公斤)(mg/Kg)-重金屬部分
      1. 砷 60
      2. 汞 20(食用作物農地:5)
      3. 鎘 20(食用作物農地:5)
      4. 鉻 250
      5. 銅 400(食用作物農地:200)
      6. 鎳 200
      7. 鉛 2000(食用作物農地:500)
      8. 鋅 2000(食用作物農地:600)

 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科技大觀園,「土壤重金屬知多少」。
  2.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,主管法規查詢系統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觀迎留言。